《墨子》中有六篇:《经上》、《经下》、《经说上》、《经说下》、《大取》、《小
取》、与其他各篇性质不同,特别有逻辑学的价值。《经上》、《经下》都是逻辑、道德、
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定义。《经说上》、《经说下》是对前两篇中定义的解释。《大取》、
《小取》讨论了若干逻辑问题。所有这六篇有一个总的目的,就是通过逻辑方式,树立墨家
的观点,反驳名家的辩论。这六篇合在一起,通常叫做“墨经。
前一章 讲过,庄子在《齐物论》里讨论了两个层次的知识。在第一个层次上,他证明了
事物的相对性,达到了与惠施的结论相同的结论。但是在第二个层次上,他就超越了惠施。
在第一个层次上,他同意于名家,从更高一层的观点批评了常识。但是在第二个层次上、他
又转过来从再高一层的观点批评了名家。所以道家也反驳名家的辩论,不过道家所用的辩
论,从逻辑上讲,比名家的辩论更高一层。道家的辩论,名家的辩论,两者都需要反思的思
想作出努力,加以理解。两者的方向都是与常识的常规相反的。
可是另一方面,也有常识的哲学家,例如墨家以及某些儒家。这两家虽然在许多方面不
同,但是在务实这一点上却彼此一致。在反驳名家辩论的过程中,这两家沿着大致相同的思
想路线,发展了知识论的和逻辑学的理论,以保卫常识。这些理论,在墨家则见之于“墨
经”、在儒家则见之于《荀子》的《正名》篇。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大的儒家之一,我们将在
第十三章 讲到他。
|
Thursday, November 25, 2010
中国哲学简史-第十一章
Sunday, November 21, 2010
庄子浅说
作者:陈鼓应
作者的话:在我的第一本书《悲剧哲学家·尼采》前言里,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本书是我最喜爱的:一本是中国的《庄子》,另一本是德国尼采的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。这两者在思想解放与个性张扬方面,有许多共同点。而尼采的激情投入与庄子的清明超脱,正有如希腊悲剧与狄奥尼索斯(酒神)与阿波罗(太阳神)两种精神力量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协调一样,迹反映着历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种种冲突与求取平衡。看来,一个人生活的体验愈多,愈能欣赏庄子思想视野的宽广、精神空间的开阔及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境;一个人社会阅历愈深,愈能领会庄子的“逍遥游”实乃“寄觉痛于悠闲”,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层,则未始不潜藏着浓厚的愤激之情。
我对庄子兴趣,最初是由好友包奕明引起的。在大学期间,以学习西方哲学为主,老庄哲学虽列为必修课程,但除了听到一些本体论、宇宙论的概念术语之外,并无所获,对于老庄思想的精髓,更不甚了了,我读研究所时,在研究尼采著作之余,也喜读存在主义的作品,奕明兄多次对我说:“庄子‘善吾生者,乃所以善吾死也’,很有存在主义的竟味。”他的一番话引起我的好奇,由好奇而嚼读《庄子》。
这本小书是研读《庄子》后有所感发而写的,原各《庄子哲学》,1966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。现在,这本小册子能和大陆读者见面,首先要感谢三联书店的朋友们。
庄子的影像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,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。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,没有任何的牵累,可以悠然自处,怡然自适。
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,太平盛世时,儒学思想往往抬头,因为儒家确实提供了一套适于当时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。于是,治者们也乐于将整个社会结构纳入伦理关系中,以维系社会秩序,使其井然。然而,历代毕竟乱多于治,每当政情动荡,社会大乱时,儒学思想便失去效用,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。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,而能深入人性,切中时弊,彻察动乱的根由;它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,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,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,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。因而,中国历代的变动纷扰,对于儒家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,结果每每由道家承担起来。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,便是庄子。
今天,我们置身于史无前例的繁复而混乱的社会形态中。庄子思想对于我们,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与意义!
请想想我们今日所生活的世界:现代高度机械化的结果,早已使得优游的生活成为过去。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“高速”的漩涡中,像是被恶魔赶着,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。都市文明的生活,使人已不再和泥土或自然有任何接触,田园生活那种优美而富有情调的方式亦已被毁坏。集体主义的猖獗,使人民奋励的情绪被官僚化的教条压抑净尽,生动的精神被僵化的形式扼杀殆尽……这种种感受,使你接触庄子里,更能增加你对他的体味。
Friday, November 19, 2010
中国哲学简史-第十章
庄子(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),姓庄,名周,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。他的生
平,我们知之甚少。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(位于今山东省、河南省交界)人,在那里过着隐
士生活,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。《史记》上说:“楚威王闻庄周贤,使使厚币
迎之,许以为相。庄周笑谓楚使者曰:……子函去!无污我。……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,
无为有国者所羁,终身不仕,以快吾志焉。”(《老子韩非列传》)
|
Monday, November 15, 2010
中国哲学简史-第九章
传统的说法是,老子是楚国(今河南省南部)人,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,孔子曾问
礼于老子。很称赞老子。以“老子”为名的书、后来也叫做《道德经》,因而也被当做中国
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。现代的学术研究,使我们改变了这个看法,认为《老子》的年代晚
于孔子很久。
|
Friday, November 12, 2010
中国哲学简史-第八章
“名家”这个名称,译成英文时,有时译作“sophists(诡辩家)”,有时译作
“logicians(逻辑家)”或“dialecticians(辩证家)”。名家与诡辩家、逻辑家、辩证家有
些相同,这是事实;但是他们并不完全相同,这更是事实。为了避免混乱,顶好是按字面翻
译为theSchoolofNames。这样翻译,也可以提醒西方人注意中国哲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
题,即“名”、“实”关系问题。
|
Thursday, November 11, 2010
中国哲学简史-第七章
《史记》记载,孟子(公元前371?一前289?年)是邹(今山东省南部)人。他从孔子的
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。当时的齐国(也在今山东省)是个大国,有几代齐王很爱好学
术。他们在齐国首都西门—稷门附近,建立一个学术中心,名叫“稷下”。稷下学者“皆命
曰列大夫,为开第康庄之衢,高门大屋,尊宠之。览天下诸侯宾客,言齐能致天下贤士
也。”(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)
孟子一度是稷下的著名学者之一。他也曾游说各国诸侯,但是他们都不听从他的学说。
他最后只好回来与弟子们作《孟子》七篇。这部书记载了孟子与诸侯、与弟子的谈话。《孟
子》后来被推祟为“四书”之一,“四书”是近千年来儒家教育的基础。
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,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。这样说是什
么意思,往下就可以明白。
|
Monday, November 8, 2010
中国哲学简史-第六章
《论语》记载,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些他称为“隐者”(《微子》)的“避世”(《宪
问》)的人。这些隐者嘲笑孔子,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。有一位隐者把孔子说成
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”(同上)。孔子的弟子子路,有一次回答了这些攻击,说:“不仕无
义。长幼之节,不可废也。君臣之义,如之何其废之,欲洁其身、而乱大伦?君子之仕也,
行其义也。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。”(《微子》)
|
Sunday, November 7, 2010
中国哲学简史-第五章
孔子之后,下一个主要的哲学家是墨子。他姓墨名翟。《史记》上没有说他是哪国人,
关于他的生平也说的很少,实际上等于没有说。因而关于墨子是哪国人历来有意见分歧。有
些学者说他是宋(今豫东鲁西)人,另一些学者说他是鲁人。他的生卒也不能肯定是哪年,大
概是在公元前479一前381年以内。研究墨子思想。主要资料是《墨子》一书,共五十三
篇,是墨子本人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。
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。在古代,墨子与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。墨学的影响也不亚于
孔学。把这两个人进行对比,是很有趣的。孔子对于西周的传统制度、礼乐文献,怀有同情
的了解,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它们是合理的,正当的;墨子则相反,认为它们不正当,不
合用,力求用简单一些,而且在他看来有用一些的东西代替之。简言之,孔子是古代文化的
辩护者,辩护它是合理的,正当的,墨子则是它的批判者。孔子是文雅的君子,墨子是战斗
的传教士。他传教的目的在于,把传统的制度和常规,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,一齐反对掉。
|
Friday, November 5, 2010
中国哲学简史-第四章
孔子姓孔名丘,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,位于中国东部的现在的山东省。他的祖先是宋
国贵族成员,宋国贵族是商朝王室的后代,商朝是周朝的前一个朝代。在孔子出生以前,他
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贵族地位,迁到鲁国。
孔子一生事迹详见《史记》的《孔子世家》。从这篇世家我们知道孔子年轻时很穷,五
十岁时进入了鲁国政府,后来作了高官。一场政治阴谋逼他下台。离乡背井。此后十三年他
周游列国,总希望找到机会、实现他的政治、社会改革的理想。可是一处也没有找到,他年
老了,最后回到鲁国,过了三年就死了。死于公元前479年。
|
Wednesday, November 3, 2010
中国哲学简史-第三章
前一章 说,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。它们成为主流,是由长期演变而来;而
在公元前五世纪到三世纪,它们还不过是争鸣的许多家中的两家。那时候学派的数目很多。
中国人称它们为“百家”。
|